江津在线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码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江津
查看: 1378|回复: 0

[人文历史] 江津蔡家寻幽:碉楼射击孔里漏下的光阴,瀑布水雾中洇开的乡愁

[复制链接]

2553

主题

2615

帖子

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7972
发表于 昨天 14: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重庆
江津蔡家寻幽:碉楼射击孔里漏下的光阴,瀑布水雾中洇开的乡愁

在重庆西南部,有一处隐匿于时光深处的小镇,那便是江津区蔡家镇。它地处江津区南部,东与綦江区接壤,东南和贵州习水相邻,南连柏林镇、中山镇,西邻永兴镇,北接李市镇,东北与嘉平镇相连,距江津城区50公里 ,作为连接川渝黔三地的关键节点,在岁月的长河中,逐渐散发出独特的魅力。

e8900933772390d6eab715ca4c91ae87.jpg

历史溯源:岁月沉淀的印记
康熙初年,湖广江西等地的百姓因“湖广填四川”的迁徙浪潮涌入江津,在蔡家镇所在的山岗开垦定居。乾隆年间,因蔡姓居民居多,“蔡家岗”场镇正式形成。从清初属笋溪里,到康熙三十三年编为十二都之一,再到宣统二年归嘉平乡管辖,民国时期又历经多次区划调整。1950年,江津县人民政府成立后,蔡家乡属第九区。1958年改为人民公社,1994年改为蔡家镇,2001年起先后并入多个乡镇。每一次变革都为蔡家镇增添了厚重的历史底蕴。
人文古迹:漫步村落遇见时光标本
【堂口头龚氏祠堂:青石板上的百年书声】
沿着凤仪村蜿蜒的村道前行,在老黄葛树的浓荫下,堂口头龚氏祠堂的青瓦飞檐若隐若现。这座作为文昌文化大院的建筑,青石大门上“耕读传家”的刻痕已被岁月打磨得温润。轻轻推开吱呀作响的木门,斑驳墙体上还留存着当年乡村学校的黑板痕迹。
这里曾是龚氏族人启蒙的私塾,精美的柱梁与层叠的马头墙间,仿佛依旧回荡着民国孩童的诵读声。如今廊下的石缸里种着兰花,与祠堂外的稻田相互映衬,构成“诗书继世”的生动注脚。据考证,蔡家镇凤仪村的龚氏祠堂虽并非江津几江街道的龚氏宗祠,却同样承载着移民家族的耕读传统,是当地文昌文化的重要载体。

2dc75fd36dce3cd6c5974c5dde3d0f6c.jpg

【吴家嘴碉楼:穿过稻田遇见攻防智慧】
从堂口头龚氏祠堂往山坳深处走去,稻田尽头的吴家嘴碉楼突然闯入视野。这座昔日吴氏庄园的遗存,曾是地主吴兰春的住所,如今仅剩下一座支离破碎的碉楼。檐顶上精美的牡丹浮雕尽管历经风雨,却依然清晰可辨,而密布的射击孔与瞭望孔则透露出冷峻的防御气息。当地老人指着碉楼第三层的瞭望孔说:“当年土匪来了,守楼的家丁就在这儿放哨。”
如今碉楼周围种满了柑橘树,秋日里金黄的果实与土黄色的墙体相互辉映,好似将往昔的肃杀与当下生活的甜蜜揉进了同一幅画面。令人惋惜的是,这座承载着历史记忆的建筑目前面临着闲置废弃的状况,亟待保护。

ca73720b0f608bc73f0c8b3aba25c12b.jpg

【莫家沟“古长城”:徒步山脊触摸清代烽烟】
若从场镇驱车半小时前往莫家沟,便可徒步探寻那段鲜为人知的石砌“古长城”。它像卧龙一般盘踞在山脊之上,青石墙体上的弹痕已被苔藓覆盖,敌楼遗址里还能捡到破碎的瓷片。
相传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周氏16世族长周永楷召集族人于莫家沟修建财物存放地与避暑处,200余人启动城寨工程,至清同治二年(1863年),周家寨子与“长城”竣工。后因周氏族人染上吸食大烟恶习,家产耗尽,又遭土匪勒索,田产变卖殆尽,耗时14年建成的寨子及“长城”随之荒废,在深山密林中沉寂百余年。
如今,这座位于福德村西部高山(平均海拔950米)、集湖泊山林与古建筑于一体的“古长城”,作为川渝地区少有的军事防御遗址,在徒步者的脚步声中,让历史烽烟与山脊绿意完成了奇妙对话。

4405de2847e6deb379e1b26a5855eba3.jpg

清溪沟风景区:藏在深闺的翡翠秘境
沿着蜿蜒山路深入蔡家镇南端,清溪沟风景区如一块未经雕琢的翡翠镶嵌在渝黔交界处。这里距江津城区72公里,紧邻四面山,52平方公里的景区被85%的森林覆盖率紧紧包裹。清晨,薄雾漫过湖面,二十余座小岛在水汽中若隐若现,倒映着两岸苍翠的马尾松与楠竹。
徒步穿行其间,清溪河如银链般缠绕山谷,浅滩处可见蝌蚪群聚,深潭里偶有野鱼跃出水面。当地老人常说,雨季时瀑布从百米悬崖倾泻而下,水雾能打湿对岸的青石板路,那是山与水最炽热的对话。若在秋日来访,枫香树染红半面山坡,乘船划过平静的湖面,惊起的白鹭会掠过船头,留下一串清脆的啼鸣。
更妙的是湖边的露营地,夜幕降临时,星河倒映在水中,篝火噼啪声里能听见村民讲述“仙女潭”的传说。据说曾有樵夫在此遇见浣纱的仙子,潭水至今仍透着不染尘埃的清冽。这样的山水画卷,既藏着原始自然的野性,又流淌着岁月沉淀的温柔。

12e0261bcbd15f7baf880909f3b1d870.png

民俗文化:舌尖上的千年仪式
当第一缕稻香飘进村落,蔡家镇男女老少便为“吃新”忙碌起来。这项可追溯至农耕文明早期的习俗,2019年被列为重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眼下已成为连接游子的情感纽带。天刚破晓,主妇们便挎着竹篮走进稻田,挑选颗粒饱满的稻穗;用新谷舂米蒸饭时,灶台前必摆三副碗筷,敬奉天地、先祖与谷神。
仪式最热闹的莫过于“田头摸鱼”:大人小孩卷起裤腿跳进稻田,泥水里爆发出阵阵欢呼,被捉的稻花鱼甩着尾巴蹦进竹篓。祠堂前的坝子里,新收黄豆磨成雪白豆花,青椒炒着腊肉的香气飘出三条巷子。仪式主持者敲响铜锣宣布仪式开始时,老人们用方言吟诵祈福词:“祈愿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调子悠长,似田埂上摇曳的稻穗。
时下的“吃新”已不仅仅是农耕仪式,更成为了连接游子的情感纽带。在外打工的年轻人会特意赶回家,跟着父辈下田插秧、打谷,孩子则蹲在灶膛前看新米如何变成喷香的饭。当炊烟与暮色交融时,祠堂的灯笼亮起来,映着墙上“耕读传家”的匾额,这口新米饭里,盛着千年的农耕智慧,也藏着生生不息的乡土记忆。

604909c7674ed06f9240dfdca70c60fe.jpg

革命记忆:不朽的精神丰碑
蔡家镇烈士陵园坐落在场镇后的山岗上,青松翠柏间,石碑静静矗立。这里安葬着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及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牺牲的英雄,每块墓碑上的名字都关联着一段热血往事。清明时节,小学生们系着红领巾来此祭扫,稚嫩的童声朗诵着烈士事迹,山风穿过墓碑间的空隙,仿佛在应和着那些未曾远去的呐喊。
诗词之乡:文化的诗意绽放
2019年11月,蔡家镇被中华诗词学会授予“中国诗词之乡”称号。如今走进镇文化站,墙上挂满了村民创作的诗词手稿:有描写清溪沟秋色的“霜染枫林红胜火,舟犁碧水碎金波”,也有记录“吃新”场景的“新米炊香酬后土,孩童摸鱼笑弯腰”。逢年过节,祠堂前还会举办诗词擂台赛,老人用方言吟诵,年轻人用普通话唱和,平仄声里,千年文脉在这片土地上依然生机勃勃。
蔡家镇以地理沉厚为基、历史脉络为骨、文化纹理为魂,勾勒出立体的地域图景。脚踏青石板的微凉,耳听碉楼风过的低语,便知岁月珍藏的宝藏早已被时光叠进年轮深处——从“湖广填四川”的移民足迹到“耕读传家”的人文坚守,从军事防御的智慧结晶到山水田园的诗意栖居,这里的每一片土地,都藏着值得被铭记的故事。

e60a0ab01fc2c4a705e44d9482ac5728.jpg

来源:清风拂过的痕迹
作者:清风,党员,70后,重庆市散文协会、江津区作协会员,新时代文艺青年。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即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江津人才网

渝公网安备50010702500469号   渝ICP备2024038480号-1
Copyright(c) www.e47e47.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