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手机版
切换到窄版
用户名
Email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码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快捷导航
网站首页
Portal
江津论坛
BBS
今日江津
江津概况
江津人才网
江津房产网
江津二手房
江津相亲网
二手交易
师傅到家
搜索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江津
本版
用户
江津在线
»
江津论坛
›
聚焦江津
›
江津概况
›
江津杜市镇:川渝交界的千年驿道与万亩花谷 ...
返回列表
查看:
2368
|
回复:
0
[知名乡镇]
江津杜市镇:川渝交界的千年驿道与万亩花谷
[复制链接]
江小微
江小微
当前离线
积分
10903
1530
主题
1536
帖子
1万
积分
VIP会员
积分
10903
发消息
发表于
昨天 14:44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重庆
在重庆版图的东南角,江津区东部丘陵绵延之处,杜市镇仿佛一颗被岁月珍藏的明珠。它距江津区人民政府驻地50千米,区域总面积89.44平方千米,地处三区交界——东衔巴南区安澜镇、綦江区新盛镇,南接广兴镇,西临夏坝镇与贾嗣镇,北倚珞璜镇与巴南区一品街道。
这里以丘陵为主的地势,在276米至801米间起伏,太公山高耸为巅,雷子凼静卧为底。210国道、先(锋)新(场)公路纵横交错,渝黔铁路贯穿全境,便利交通让小镇既守得住清幽,又连得通繁华。历史与自然在此交织,绘就出一幅独特的人文生态画卷。
千年建制史:地名中的时光密码
杜市镇的历史追溯至清初,彼时以“杜市里”之名载入地方志。从清康熙三十三年隶属三都,到清宣统二年归辖三才镇;从民国时期的第三区第四团、杜市联保,再到1993年杜市乡与屏麓乡合并定名为杜市镇,十余次行政区划更迭,每一次都记录着时代的风云变幻。
镇名由来颇具韵味。一说源于清乾隆年间杜姓聚居形成的杜氏场,后改称杜市场;另一说法更添厚重——相传此地为诗圣杜甫十三代孙、南宋“刚直御史”杜莘老的迁居地。据《杜氏宗谱》记载,南宋淳熙年间,杜莘老后人辗转至此,将诗礼家风融入这片土地,为小镇注入千年文脉。
香炉石与古战场:凝固的烽火岁月
香炉石坐落于太公山的主峰麒麟山顶,处于江津区杜市镇湘萍村与綦江区文龙街道金钗村的交界处 ,因外形酷似民众敬神时烧钱纸用的炉子而得名。它由两墩巨石重叠而成,高约8米,直径约3米 ,上大下小中间细,基脚稳固,整体拔地而起,似擎天一柱,高高矗立入云。
地质学家推测,千百万年的雨水冲刷与地壳运动,将原本的山体雕琢成如今的奇特模样。从不同角度观赏,香炉石呈现出各异的形态:南面观之,像头戴镜帽的炼钢工人;东面望去,又如卡通片中的大力神士;正面相看,则犹如耸立的一柱炉石。这座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作,也悄然串联起杜市镇千年的历史脉络。
香炉石不仅是自然奇观,更是历史的见证者。在清代,其周边曾是有名的香炉场、点兵坝古战场遗址和雾神灯遗址 。此地“一脚踏三县”,战略位置重要,当年设有驿道、驿铺以及客栈 ,娄氏家族在此经营,曾称娄家场,太公山也因娄氏家族的兴旺有“娄半山”之称。然而,古道驿铺和香炉场在官兵与山匪流寇的一次次拼杀中化为灰烬 。后来战事稍息,娄氏、姜氏家族虽计划恢复场铺,但因地势高、用水困难未能实现。
考古发现的明代火铳残件、清代铜制箭镞,印证了这里曾经历的烽火岁月。当地“老君镇虎”的传说,隐喻着先民抵御匪患、开垦山林的艰辛,更为香炉石增添了神秘色彩。
渝黔驿道:青石路上的文明交融
杜市镇地处古代渝黔驿道关键节点,这条始建于宋代的商贸要道,曾是连接巴蜀与黔中的经济动脉。古时,每日有百余匹骡马组成的商队往来,驮运川盐、蜀锦、黔茶等物资。现存龙凤桥段驿道,2公里长的青石板路上,数厘米深的马蹄窝,诉说着当年“一骑红尘茶盐至”的繁华。
这条古道不仅是商路,更是文化交融的纽带。杜市老街融合川东民居与黔北吊脚楼风格,饮食文化兼具川菜麻辣与黔菜酸辣特色,堪称川黔文化共生的鲜活样本。
西南花谷:自然馈赠的生态奇观
告别历史的厚重,杜市镇又以另一番绚烂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
作为重庆市最大的杜鹃花和红继木培育基地,杜市镇拥有近2万亩花木种植区,涵盖130余种观赏植物。每年3 - 5月,太公山变身花的海洋,锦绣杜鹃与紫红继木交相辉映,形成数公里长的“空中花廊”。这里培育的“太公红”红继木,因花色艳丽、花期持久,成为西南地区城市绿化的明星树种。
非遗与现代:传统新生的小镇魅力
历经十届的太公山花木旅游文化节,已成为杜市的特色名片。活动期间,精品花木展销、盆景艺术展轮番上演,“古法花木嫁接”“杜市糖画”等非遗技艺令人称奇。占地1350亩的龙凤村研学基地,将花木培育、农事体验与非遗传承结合,39项特色课程让游客深度感受传统农耕文化。
在杜市镇,历史从未远去。香炉石的斑驳光影、驿道的青石纹路、万亩花海的绚烂,共同勾勒出这座小镇的独特魅力。当城市喧嚣令人疲惫,不妨走进杜市,在历史与自然的怀抱中,寻回生活最本真的诗意与从容。
来源:清风拂过的痕迹
作者:清风,党员,70后,重庆市散文协会、江津区作协会员,新时代文艺青年。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即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返回列表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江津码头
渝公网安备50010702500469号
渝ICP备2024038480号-1
Copyright(c) www.e47e47.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