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手机版
切换到窄版
用户名
Email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码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快捷导航
网站首页
Portal
江津论坛
BBS
今日江津
江津概况
江津人才网
江津房产网
江津二手房
江津相亲网
二手交易
师傅到家
搜索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江津
本版
用户
江津在线
»
江津论坛
›
聚焦江津
›
江津概况
›
江津游渡河大桥:见证川渝交通变迁的“桥梁典范” ...
返回列表
查看:
5818
|
回复:
0
[人文历史]
江津游渡河大桥:见证川渝交通变迁的“桥梁典范”
[复制链接]
江小仙
江小仙
当前离线
积分
17994
2555
主题
2617
帖子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7994
发消息
发表于
12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重庆
在重庆江津区蔡家镇斑竹滩,游渡河大桥静卧于水面。桥身石拱线条流畅,纵向横向皆呈优美曲线,如一道古老的脊梁稳稳架在山水之间。桥下河水泛着细碎银光,岸边绿树摇曳,枝叶摩挲的沙沙声,似在轻诉这座单波双曲拱桥藏了半个世纪的岁月故事 。
往昔:渡河之难,盼桥如盼光
上世纪,璧山来凤到江津东胜的来东公路,在游渡河设了个人力车渡。遇洪水,青灰色的河面瞬间化作汹涌浊浪,车渡的木船被锁在岸边动弹不得。
老船工李师傅总说,那时的渡口像道无形的坎。有年端午前,江津县城供销社的王主任雇了辆板车,拉着十大捆机织布和棉花——这是紫云、傅家、柏林、东胜沿线百姓盼了半年的紧俏货,傅家的娃等着做夏衣,柏林的媳妇们盘算着给老人缝单衫,东胜的布票早就登记到户。王主任揣着分发清单,心里念叨:“赶在节前排完,沿线人家能清爽过夏天。”
刚到游渡河渡口,暴雨倾盆而下,河水半天就涨了三尺,浑浊的浪头拍打着岸边,渡船早被牢牢拴在桩上,谁敢开?板车只能停在渡口崖下,雨水顺着崖壁流成小瀑布,打湿的棉布渐渐发潮发皱,棉花也吸了潮气结了块。等雨停水退把货分下去,傅家的孩子摸着发软的布噘了嘴,柏林的媳妇们叹着气把棉布摊在竹竿上晒,王主任蹲在渡口泥地里抽了半包烟——沿线好几个村,那年夏天还是穿着打补丁的旧衣服。
那时节,谁没在渡口受过熬煎?挑着菜去赶场的农妇,背着行囊返校的学生,押着货等着交货的商贩,都曾望着暴涨的河水叹气。河对岸的炊烟明明看得见,却像隔了千山万水,桥成了所有人心里最迫切的念想。
崛起:千双手,筑出一座希望
1972年5月,“要建游渡河大桥”的消息像春雷炸响在蔡家镇的山坳里——江津地革委决定投资40万元启动这项工程,要在这里建起一座主拱净跨100米的单波双曲拱桥。消息传开时,连河边洗衣的大婶都念叨:“这下,咱的苦日子要熬出头了!”
6月,指挥部的木牌子刚挂在临时搭起的草棚上,周边村子的壮劳力就涌来了——820人编成5个石工连、1个平工连,个个摩拳擦掌要为桥出份力。7月备料时,石工连的汉子们天不亮就钻进深山。钢钎撞在青砂岩上,“叮当”声在山谷里回荡,火星子溅在晨露里,转瞬即逝。掌钎的人虎口震裂了,裹块布条继续干;抬石料的用麻绳勒着肩膀,上坡时号子喊得山响,脊梁骨绷得像拉满的弓。有次暴雨冲垮了运料的临时便道,平工连的妇女们踩着泥浆,手挽手搭成“人墙”,硬是把石料护着挪过了烂泥塘。
次年1月动工安砌,省交通局的专家踩着泥泞来指导,裤脚沾满黄泥巴;重庆交通学院的老师带着学生趴在桥基边测绘,铅笔头在图纸上画得飞快——他们要让拱肋、拱波、横系梁严丝合缝,让这道“横向分散荷载、纵向协同受力”的双曲拱稳稳立在河上。因施工难度超出预期,省交通局又追加了18万元工程费。最险的是那年春汛,刚砌好的拱架被激流冲得微微晃动,老石匠张叔抱着铅垂线在齐腰深的水里站了整夜,直到晨光爬上拱顶,确认误差不超过半指宽,才被徒弟架上岸,冻得嘴唇发紫,却咧着嘴笑:“咱这桥,横能抗浪,竖能承重,得站得稳!”
1973年12月27日通车那天,李师傅把他的木船系在岸边,看第一辆满载货物的解放牌CA10卡车‘轰隆’开上桥面,卡车连同货物总重约8吨。河对岸的炊烟,好像都顺着桥面飘得更快了——从此,柏林、紫云的山货能当天运到蔡家镇,东胜的姑娘嫁过来,再也不用在渡口等半天船。这座全长151米、主拱净跨100米的游渡河大桥,凭借其卓越的建造技术和规模,成为了四川省公路特大桥之一,在当时的交通建设领域有着重要地位 。
典范:石拱里的“江津骄傲”
游渡河大桥的单波双曲石肋拱跨度,在当时国内石砌拱桥中首屈一指 。9米宽的桥面稳稳承载着往来车辆,横系梁将拱肋连成坚固整体,任凭激流冲击、重车碾压,桥面石板始终纹丝不动。
1978年,它的照片登上《中国公路桥梁画册》。技术员小陈跟着师傅去拍照时,特意穿了件新的确良衬衫。冬日阳光斜斜照在桥面上,双曲拱投下的影子在河水里碎成粼粼波光,远处的山尖裹着薄雾,像给这座“四川省公路特大桥”戴了顶白帽子。“咱江津的桥,成了全国典范!”师傅举着相机,手指都在抖。这张照片后来挂在镇政府陈列室,旁边摆着当年石工们用过的钢钎——木柄磨得发亮,见证着这座桥如何以创新结构,在新中国桥梁史上留下独特印记。
新生:老桥缝里,长出新故事
岁月在桥身上刻下痕迹:桥面坑洼绊脚,护栏锈迹斑驳,石缝里野草丛生。2024年,大桥改造工程启动,施工队对老桥进行精细化修缮:专家深入桥底排查钢筋锈蚀情况,工人对破损结构小心修补加固,新铺设的沥青让桥面重归平整亮洁。
2025年1月24日大桥重新开放,从桥底仰望,弧形石拱与新添的红色钢结构加固件交错成独特的时光穹顶——老石拱的青灰色沉淀着岁月肌理,红色构件的亮色透着现代工程的活力,两种质感在光影中相融。河岸白墙黛瓦错落,河水载着岁月痕迹流淌,树影在桥拱间摇晃,老桥的故事正随景致自然延续。
如今,大桥仍静静伫立。石拱的纹路里藏着老石匠的体温,护栏的影子里映着新修的光伏路灯,桥面上的车辙里,既有解放牌卡车的印记,也有新能源汽车的胎痕。当年58万元建起的“民心桥”。桥边商铺的租金收益已成为区域经济活力的鲜活见证,而它承载的价值远不止数字能衡量——是山货铺里往来的交易声响,是茶馆中温热的欢声笑语,是几代人从“隔河相望叹无奈”到“桥上通行享便捷”的生活跨越,更是创新结构与匠人精神在岁月里刻下的深刻印记。
风掠过桥面,似有老石匠的凿声、当年的欢呼在耳畔轻响。这座桥用青灰色石拱记住了建设者的体温,用红色钢构接住了新时代的阳光,桥面上的每道车辙都在诉说从“等船渡”到“桥上跑”的跨越。它承载的不只是往来车流,更是江津人对“变通”的期盼、对“坚守”的传承,而这些记忆与精神,会随大桥一起走向更远的时光。
来源:清风拂过的痕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返回列表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渝公网安备50010702500469号
渝ICP备2024038480号-1
Copyright(c) www.e47e47.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