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津在线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码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江津
查看: 2430|回复: 0

[人文历史] 江津区朝源观遗址三清殿石窟调查简报

[复制链接]

2587

主题

2649

帖子

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8224
发表于 6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重庆
朝源观遗址位于重庆市江津区四面山镇,地处四面山风景区西北部的插旗山半山腰(图一),为一处清代道教宫观遗址,遗迹、遗物种类丰富[1],是研究西南地区清代道教宫观的珍贵材料。1992年3月19日,朝源观道教造像被公布为四川省重庆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9月7日,被公布为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
640?wx_fmt=png&from=appmsg.jpg
图一 朝源观遗址位置图
学界以往对朝源观遗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三清殿内的5龛造像上[2]。这些造像均有榜题,题材明确,对辨识川渝地区道教造像的题材、组合,以及道教神祇的特征和形象演变有着重要意义,但造像年代尚存争议,资料也未能详尽、准确地刊布,使相关研究未能继续深入。
2016—2017年,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和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现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先后两次对朝源观遗址进行了考古调查,对遗址和遗存年代有了新的认识[3]。现将朝源观遗址三清殿石窟内造像的情况简报如下。
一、石窟形制
三清殿坐东朝西,为进山门后第三进殿,实为一石窟。其开凿和砌筑方式系从一小石包西侧近中部处向山体中凿掘出空间后,再以条石垒砌而成,窟向289°(图二~八)。窟口建有石砌牌楼,牌楼前有一平台,台面以石块包砌,其前部有两级踏跺,踏跺两侧各有一条垂带。窟口牌楼东侧、紧贴山包南侧处有石砌挡墙,牌楼西侧原可能也有石块砌筑的挡墙,现已无存,山包北侧可见有垒砌石块的痕迹。窟内平面为长方形,横截面为圆拱形,券顶,宽4、高5、进深5.8米。
640?wx_fmt=jpeg&from=appmsg.jpg
图二  三清殿外牌楼(自西向东摄)
0?wx_fmt=jpeg&from=appmsg.jpg
图三  三清殿及山包外立面图
640?wx_fmt=jpeg&from=appmsg.jpg
图四  三清殿及山包平面图
640?wx_fmt=jpeg&from=appmsg.jpg
图五  三清殿及山包左剖视图
640?wx_fmt=jpeg&from=appmsg.jpg
图六  三清殿及山包右剖视图
640?wx_fmt=jpeg&from=appmsg.jpg
图七  三清殿左、右、后壁剖视图
0?wx_fmt=jpeg&from=appmsg.jpg
图八 三清殿外立面
窟口仿木结构石牌楼,宽5.05、高6.03米,四柱三间,三楼两层。上层均为单层檐庑殿顶,屋檐面上及两侧撒头上雕出细密瓦垄,檐口雕有滴水,檐下额枋上雕出莲瓣。正楼脊刹雕饰宝瓶,左右[4]鸱吻,龙首鱼身,龙口含珠,鱼尾上翘。额枋下部有一块方形石匾,原匾已损毁,现存匾额为保护工程中对原匾额的复制品,上行书横书“昆侖在見”四字,匾额边沿饰回纹。匾额左右侧立柱上各有一列题记,楷书阴刻,左侧为“巍巍金闕之中”,右侧为“渺渺重霄之上”。左右次楼脊刹雕饰仰覆莲宝瓶。左右额枋下各有一块方形匾额,左侧匾额行书阴刻“混元”二字,右侧匾额内文字已残不可辨。左右次楼匾额外侧立柱侧面浅浮雕瓶花。下层三间屋檐及额枋贯通,单层檐庑殿顶,檐角起翘,屋檐面上雕出细密瓦垄,正面檐口雕有滴水。大额枋上刻“立天之道地之道人之道隐聖顯元”。左右门柱正面楷书阴刻门联,左侧为“遊終南上昆崙約開聖域民瞻仰”,右侧为“朝五當赐香嚴繪建帝景如斯觀”。门宽1.19、高2.69米。门柱内侧亦楷书阴刻门联,左侧为“三洞真格遊斯境”,右侧为“八萬劫傳即此觀”。门左右立柱上楷书阴刻一联,左侧立柱刻“五千蜜言融三才之妙德”,右侧立柱刻“八十餘度接六趣之眾生”,门柱下压门枕石,半圆形门墩,其上有海窝,内插门轴。左右次间上部华板镂空雕流云及文字,左侧为楷书“五嶽”,右侧为楷书“崇觀”。左右次间小额枋浅浮雕花鸟,小额枋下各有一块长方形碑,碑座浅浮雕作矮方几形,三弯腿,券口牙板上雕葵纹和卷云纹。左侧碑面风化残损较严重,碑上阴刻“老君碑记”一通,以复文[5]和行楷两种文字书就。复文部分题目四字,正文六列,第一列仅能辨认前四字为“太上玄元”[6],中四列28字,尾列楷书“蜜旨”二字。楷书部分题目四字:“老君䃅記”,正文六列共35字,第一列除首字外已漫漶难辨,余可辨者为:“玉□□□□□□/真道心修延寿丹/铅汞交结神泰就/重抱乾元闹群仙/混元洞慨演[7]/靈章”。(图九)复文部分题目四字与中四列的28字可与楷书部分题目和前四列28字相对应[8]。右侧碑面风化残损严重,碑上阴刻“玄元造化”碑文一通,楷体竖书文字14列,“玄元造化/夫坤轉乾旋,運化古今。兔走鳥飛,光辉晝夜。逆寒暑之徃来,隂陽之升降。/品物流通,週而復始;花開菓,返本還源。湖海江山铺大地,森羅萬象列/虚空。银毫灼灼,金光燦燦。布乾坤之錦繍,贯世界之繁華。人物㑪㑪,丰姿/表表,聖德巍巍,文風浩浩。天地之間,所生所飬,各有所得所樂;乾坤之内,/所資所施,各有所居所址。日光普照,於世上皆然;/聖心總包,於天下都是。無物不長,有生皆育,正所謂乾元变化,無所不利,利/者無不利也。於是乎讃。/偈曰:/世界繁華彌宇宙,江山錦繍满壺中。一珠黍米超天地,两輪烏兔列西東。/又曰:/大哉乾元,致道玄机,含弘光大,包羅天地。/皇明嘉靖肆拾年嵗次辛酉仲夏吉日洪都新淦县咸陽里修真/童子楊復菴書。/第三十九代玄嗣楊来霖錄刊。”(图一〇)左右次间外侧门柱前各有一抱鼓石。
640?wx_fmt=jpeg&from=appmsg.jpg
0?wx_fmt=png&from=appmsg.jpg
图九  老君碑记(上)及三维扫描图像(下)
640?wx_fmt=jpeg&from=appmsg.jpg
640?wx_fmt=png&from=appmsg.jpg
图一〇  “玄元造化”碑(上)及三维扫描图像(下)
二、造像龛介绍
窟内正壁一龛、南北两壁各有两龛,依次编号为第5-9龛[9]。(图一一)
640?wx_fmt=jpeg&from=appmsg.jpg
图一一  三清殿内造像龛
(一)第5龛
位于正壁中央,第6龛右侧,第8龛左侧。龛形、造像保存完整,表面有泛盐现象。
龛上屋形顶,宽215、高63厘米。屋脊中央雕仰脊刹,脊刹底部由仰覆莲承托。屋脊正面饰以云纹,左侧雕一如意,右侧雕一宝剑,器身缠绕飘带。屋脊两侧雕鱼形鸱吻。屋脊下方为一面坡的屋面,檐角起翘,屋面上雕出瓦垄、滴水。檐下开一圆拱形浅龛,龛系由上下一小、一大两块石块拼合而成,平面呈浅弧形,宽185、高171、进深15厘米。龛向283°。
龛内正壁浮雕三主尊,均坐于山石之上,身下铺有席垫。三主尊身后均有三重圆形头光,披发垂肩,面部长圆,面相老态,额发微卷,双眼圆鼓,眼微眯,三绺胡须垂及胸前,袒露双乳,跣足。三主尊身后及两侧壁雕出山岩之形。
中央主尊像高122.3厘米,面部稍残。半跏趺坐。着袒右衣,下身着裙,裙腰提至胸下,腰束带。左手执拂尘横于腹前,尘罩上饰如意云纹,尘尾垂于身外侧,右手抚膝,左脚前伸,右脚搭于左膝上。像身前右侧雕一猴,侧身向左蹲坐,双手于身前捧寿桃,仰望中间主尊作奉献状。内层头光上刻“玉清宫”三字。
左、右两侧主尊,均游戏坐,赤裸上身,额前皱纹密布,胸前肋骨凸出,下身着裙,裙腰提至胸下,腰束带挽结。左侧主尊像高102厘米,内两层头光左侧被一圆孔打破,孔径7.2厘米。左手抚膝,右手斜捧经书置于腹前,经书上刻“度人尊经”四字,右腿盘屈于山岩上。最内层头光上刻“上清宫”三字。像身前雕一鹿,四蹄撒开作奔走状,侧身向左,回首向右,口中衔一寿桃。右侧主尊像高109.4厘米,最内层头光左侧被一圆孔打破,孔径9.2厘米。左手斜捧经书置于腹前,经书上刻“道德尊经”四字,右手抚膝,左腿盘屈于山岩上。最内层头光上刻“太清宫”三字。像身前有一仙鹤,侧身向右,回首向左,口中衔一桃。
龛外下方一长条形供桌,桌面长202、宽36.7、桌高110厘米。供桌双腿上各浮雕一只狮子,通高68.7厘米,均尖耳,额心圆凸,双目圆睁,张口露齿,面貌狰狞,脸周围有卷曲鬃毛,头下仅表现双足直立,双足下各踏一圆球。(一二、一三)
640?wx_fmt=jpeg&from=appmsg.jpg
图一二  第5龛

640?wx_fmt=jpeg&from=appmsg.jpg
图一三  第5龛正视图
(二)第6龛
位于窟内左壁内侧,第5龛左侧,第7龛右侧。龛形、造像保存完整,表面有泛盐现象。
圆拱形浅龛,阴线刻尖桃形龛楣,宽117.3、高140.6、进深24厘米。龛向11°。正壁中上部两侧各有一圆孔,左孔径7.1、右孔径7.8厘米。
龛内起一通壁方台,高32.9厘米,上雕二主尊,均倚坐于台上,头偏向右,面向窟正壁主尊。
左侧一尊,像高114.2厘米,面部稍残。头戴云巾,上饰如意云纹,巾带垂肩,面部长圆,双眼微眯,嘴角含笑,五绺胡须垂及胸前。着交领右衽广袖长袍,腆腹,腰束带打结,结带于两腿间垂下,足着翘头履。左手斜捧书置于腹部,右手抚膝。头上方近龛顶处刻一“庄”字。
右侧一尊,像高112.1厘米。头戴儒巾,巾带垂肩,双目圆瞪,蹙额撇嘴,面容严肃,三髯垂及胸前。着交领右衽广袖长袍,腰束带打结,结带于两腿间垂下,足着翘头履,腆腹。左手斜持一柄如意搭在左肩上,右手抚膝。头上方近龛顶处刻一“孔”字。(图一四、一五)  
640?wx_fmt=jpeg&from=appmsg.jpg
图一四  第6龛

640?wx_fmt=jpeg&from=appmsg.jpg
图一五  第6龛正视图
(三)第7龛
位于窟内左壁外侧,第6龛左侧。龛形、造像保存完整,表面有泛盐现象。
圆拱形浅龛,宽124.1、高176.1、深18.7厘米。龛向12°。正壁中部有两个圆孔,左孔径6.1、右孔径5.9厘米。
龛内造像五尊,分上下两排。上排3尊,每尊像约高96.9-105厘米;下排2尊,每尊像约高99.3-100.6厘米。均侧身立于云中,头偏向右,面向窟正壁主尊。面部方圆,面容肃穆,胡须斜垂及胸前,状若飘飞。着交领右衽广袖衣,外着蔽膝,腰束带,绅带垂于两腿间,下身着裙。双手交叠于胸前,手中捧一笏板,均残。上排左起第一、二尊,均戴五旈冕,胡须五绺。第一尊面部稍残,蹙眉,双眼圆瞪;第二尊双眼微眯;第三尊鼻残,戴通天冠,三髯,蔽膝上摆花边状。下排左侧一尊鼻残,戴六旈冕,额生皱纹,双眼圆瞪,眉毛形如火焰,三髯;右侧一尊戴通天冠,双眼微眯,胡须五绺。龛顶左起刻“五岳五天圣帝”六字。(图一六、一七)
第6、7龛下部贴壁雕一长条形供桌,供桌两端各雕一足,三弯腿,足下一方形台。桌面长301.4、宽34、桌高94.1厘米。
640?wx_fmt=jpeg&from=appmsg.jpg
图一六  第7龛

640?wx_fmt=jpeg&from=appmsg.jpg
图一七  第7龛正视图
(四)第8龛
位于窟内右壁内侧,第5龛右侧,第9龛左侧。龛形、造像保存较完整。
圆拱形浅龛,阴线刻尖桃形龛楣,宽113.9、高139.9、进深21厘米。龛向190°。正壁中部两端各有一个圆孔,左孔径6.4、右孔径6.1厘米。
龛内起一通壁方台,高34.6厘米,上雕二主尊,均倚坐于台上,头偏向左,面向窟正壁主尊。
左侧一尊,像高115.2厘米,面部稍残,右手残。肉髻螺发,面部长圆,双眼微眯,颈部两道蚕纹。着双领下垂式袈裟,袒露胸腹,双手戴腕钏,腰束细带打结,结带垂于两腿间,下着裙,跣足。左手抚膝,右手于胸前似托一物,残不可识。头上方近龛顶处刻一“释”字。
右侧一尊,像高114.5厘米,鼻残。束髻,戴小冠,冠上饰云纹,双目圆睁,蹙额撇嘴,面容威严,络腮胡,胡须蜷曲。着交领右衽广袖长袍,腹微腆,腰束细带打结,结带垂于两腿间,足着翘头履。左手抚膝,右手于胸前斜执一拂尘,尘尾自右肩垂下,尘罩花瓣形,尘杆分节。头上方近龛顶处刻一“尹”字。(图一八、一九)
640?wx_fmt=jpeg&from=appmsg.jpg
图一八  第8龛

640?wx_fmt=jpeg&from=appmsg.jpg
图一九  第8龛正视图
(五)第9龛
位于窟内右壁外侧,第8龛右侧。造像保存完整。
圆拱形浅龛,宽1217.6、高158.1、深18厘米。龛向191°。正壁中上部各有一个圆孔,左孔径10.2、右孔径11.2厘米。
龛内造五尊像,分上下两排,上排3尊,每尊像高约96.9-97.9厘米;下排2尊,每尊像高约88-89.6厘米。均侧身立于云上,头偏向左,面向窟正壁主尊。束髻,戴小冠,面部长圆,面相老态,皱纹密布,双目微眯,三髯斜垂及胸前,状若飘飞。着交领右衽广袖衣,外着蔽膝,腰束带,绅带垂于两腿间,下身着裙。双手交叠于胸前,手中捧一笏板。上排左起第三尊、下排左起第一尊鼻微残;下排两尊手中持物微残。龛顶左起刻“五老五气天君”六字(图二〇、二一)。
640?wx_fmt=jpeg&from=appmsg.jpg
图二〇  第9龛

640?wx_fmt=jpeg&from=appmsg.jpg
图二一  第9龛正视图
第8、9龛下部贴壁雕一长条形供桌,供桌两端各雕一足,三弯腿,足下一方形台。桌长300、宽33.3、桌高95.2厘米。
三、题材与年代
(一)造像题材
三清殿内的5龛造像均有榜题,造像题材明确,三教造像皆有。
1.道教造像
第5龛为三清像,三主尊分别是:中央主尊玉清宫元始天尊,左侧主尊上清宫灵宝天尊,亦称太上大道君,右侧主尊太清宫道德天尊,亦即通常所称之老子、太上老君。此三清是道教神系中的至高神,其组合于宋代渐趋成熟,并形成了稳定的三清并坐图像[10]。
第7龛造像为五岳五天圣帝。“五岳五天圣帝”的神名在唐代即已出现,见于唐代道士杜光庭编撰的《道门科范大全集》之中[11]。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颁布“五岳升帝号诏”,诏令中将东岳封为天齐仁圣帝,南岳为司天昭圣帝,西岳为今天顺圣帝,北岳为安天元圣帝,中岳为中天崇圣帝[12],对其崇祀之风更盛。“五岳五天圣帝”之名号在《金箓设醮仪》[13]、《上清灵宝大法》[14]等南宋时期的道书文献中均可得见。元明时期的道书《道法会元》[15]中依然沿用。元明清时期五岳真神图像广泛见于寺庙壁画及水陆画中,如山西芮城永乐宫元代道教朝源图[16]、山西浑源永安寺清代水陆画等[17]。此神在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傩坛中至今仍见供奉[18],也保留在重庆地区的民间道教仪式当中[19]。
第9龛五老五炁天君。据《黄箓五老悼亡仪》记载,“五老”分别为东方青帝青灵始老九炁天君、南方赤帝丹灵真老三炁天君、中央黄帝黄灵皇老一炁天君、西方白帝皓灵素老七炁天君以及北方黑帝黑灵玄元五炁天君[20]。约成书于东晋的《元始五老赤书玉篇真文天书经》中已有五方五老之名号[21]。较早称“五老五炁天君”者见于《太上感应篇》之“晦腊歌舞”条,称“腊者五腊也,乃五方五老五炁天君攅会生人善恶之日”[22]。《灵宝玉鉴》卷十四“坛仪法式门”之“总星坛图式”条亦载“五方五老五炁天君”之名号[23]。前述两则文献之年代均在北宋末南宋初。不过,这一时期五老的统称似乎尚未固定。如《灵宝领教济度金书》称其为“五灵五老五炁天君”[24],《上清灵宝大法》[25]、《无上黄箓大斋立成仪》[26]则称之为“五老五帝天君”。
2.儒道合龛造像
第6龛左侧主尊为庄子,右侧主尊为孔子。庄子本战国时人,是先秦道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唐宋以来,庄子的形象不断神化,并得到唐玄宗、宋徽宗等帝王的诏封,逐渐被纳入道教神系之中[27]。孔子则是儒家的代表人物。
3.佛道合龛造像
第8龛左侧主尊为释迦牟尼,右侧主尊为尹子。释迦牟尼是佛教的代表人物。尹子即尹喜,传说其曾任函谷关令,并请老子作《道德经》五千言。六朝以后,关于尹喜的事迹逐渐丰富,但迟至元代,元顺帝时方才诏封其为“无上太初博文文始真君”,得到官方层面的承认。道教往往尊奉其为楼观道的祖师,亦称文始真人[28]。
(二)造像年代
此前学者对朝源观三清殿造像年代的认识主要有两种,分别是宋代说和明代说[29]。结合本次调查成果,我们对朝源观三清殿造像的年代有了新的判断。
三清殿内造像的题材组合,以三清居于正壁,儒左佛右,论者常以“三教造像”统称之。但宋明时期流行于川渝地区的三教合龛(窟)造像,多以释迦牟尼居中,孔子和太上老君分居左右[30],以道教造像居中者极少。如安岳三仙洞摩崖造像第6龛三教合龛,老君居中,两侧分立释迦、孔子和佛道诸神,其时代已到明晚期[31]。同时供奉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和太清道德天尊三尊主神的三清并坐形象在北宋以后逐渐定型,主要特征为头戴如意芙蓉冠、身着道袍,身前多有三足凭几,坐于台座或莲座之上。三清所持之物,元始天尊为手拖太极球;灵宝天尊为手持如意;道德天尊则多持芭蕉扇[32]。较为典型者如大足南山三清古洞宋代三清像[33]、舒成岩石窟第4号三清像龛[34]等,均与朝源观三清殿造像之风格迥异。
从造像特征来看,三清殿内造像世俗化风格明显。第5龛内所雕猴、鹤、鹿献桃,均为明清时期流行的祥瑞图案。此龛三清所着齐胸裙、外系带打结的装束样式,在川渝地区的清代造像中较为常见,如安岳佛济寺十圣观音像、七佛像,大足大石佛寺佛、观音像,大足眠牛石摩崖造像观音像等。第7龛五方五帝所戴通天冠,与安岳朱家经堂摩崖造像中清代道教神像所戴通天冠造型相似。第6龛孔子像、第9龛五老五炁天君像的三髯胡须颇具特点,此种胡须样式在通江清代石窟古佛洞[35]中多尊神像上可见,亦常见于清代墓葬牌坊上的戏曲人物,如宣汉曾氏家族墓、通江张心孝墓等[36]。孔子手持如意样式与古佛洞第1-1龛瑶池所持如意样式相近。第8龛释迦像所着双领下垂式袈裟之样式,亦见于通江古佛洞第1-2龛之清代佛像上。[37]
三清殿内5龛造像龛均系在石块上雕造后,拼合、镶嵌入窟内石砌壁面上,其雕造方法与遗址内发现的未完工造像龛相同[38]。此外,从构筑细节所反映的叠压关系来看,造像龛与殿窟为统一规划后一次性砌筑而成,并非多次构建。因此,在判断造像龛年代时,需将三清殿的建筑年代作为考量的依据。仿木结构牌楼盛行于明清,三清殿前牌楼的滴水、鸱吻和瓶花雕饰,带有明显的清代特征。此外,第5龛之屋形龛顶上雕刻之宝剑、如意,饰以飘带,均为传统八宝图案装饰。宝剑作为道八宝——亦即“暗八仙”之一,是吕洞宾的象征。如意通常作为俗八宝出现,但川东北地区的“暗八仙”纹样中也有以如意代替荷花成为何仙姑法器的做法[39],此处如意应也是“暗八仙”。“暗八仙”以单件器物的形式从八仙形象上分离而成独立的装饰体系,其时间已晚至明末清初[40]。在石包内凿出洞窟后以条石垒砌壁面的窟龛类型在清代重庆地区也颇为典型,如武隆大石箐石林寺太上老君龛[41],即与此做法相同。
朝源观遗址内的部分题刻亦能佐证三清殿造像的年代。王家祐据三清殿前《玄元造化碑》之“嘉靖四十年”落款,认为朝源观应重建于明代[42]。但碑文内容为蕴含道家哲理的一篇赋文,与朝源观并无直接关联。据查,此碑文在《綦江县志》中有收录,文末落款为“杨福庵书”[43]。朝源观之碑文末“杨来霖录刊”的表述,仅能说明杨来霖抄录刊刻了此文,不能就此判定朝源观的兴建或重建年代在嘉靖年间。据朝源观遗址内杨来霖墓之石刻灵牌位“清逝开山主持大恩师杨来霖”可知,朝源观原为清代道士杨来霖所创。本次调查还在遗址内发现嘉庆《巴县教谕碑》一通,碑文记述杨来霖在此结庐隐居三十余年后,始兴建道观殿阁,事在嘉庆五年(1800年)[44],亦为朝源观之年代提供了佐证。
综上,朝源观三清殿造像之年代应在清代。
四、价值
朝源观三清殿外楹联题刻内涵丰富,提示我们这里可能是一处受到武当山影响的全真道龙门派之道场。明清时期全真道在西南地区传布甚广[45],但朝源观这样保存完好的宫观遗址则颇为少见。三清殿的构造方式虽以石窟呈现,但在宫观整体格局中,又是正殿之所在,颇具特色。
川渝地区目前发现的清代道教石刻造像,因时代较晚,数量庞大,兼之造像水平普遍较低,历来不受关注。朝源观三清殿内的道教造像雕刻精美,且均有准确题名,为辨识和研究川渝地区清代道教造像的题材、特征与形象演变提供了可靠标尺。殿内三教造像的组合与常见的三教龛窟有明显区别,这可能与全真教提倡“三教圆融、识心见性、独全其真”的立教宗旨有关。
朝源观三清殿石窟造像反映了明清时期全真教在西南地区的流布,也为研究明清时期的三教融合信仰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资料,具有独特的价值。

注释:
[1] 牛英彬:《朝源观遗址》,《红岩春秋》2020年第10期。
[2] 黄中幼、张荣华、王家祐等人录文补。参见:a.黄中幼、张荣华:《江津重点文物简介(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四川省江津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江津文史资料选辑》第十四辑,1993年,第139-143页;b.王家祐:《江津县朝源观》,《四川文物》1997年第1期。
[3]  江津区文物管理所、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编:《江津朝源观田野工作调查报告》(2016年),内部资料,未刊;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江津区朝源观遗址考古调查、勘探和试掘工作报告》(2017年),内部资料,未刊。
[4] 本文描述中之“左”、“右”均以建筑、造像自身之左右为准,笔者按。
[5] “复文”系一种道教所常用的密文,以意义相关的几个字叠加合成一新字,多以此昭示其神秘,笔者按。
[6] 据王家祐录文,全句为:“太上玄元皇帝作”。同[2]王文。
[7] 此字今已不可见,据黄中幼、张荣华、王家祐等人录文补。同[2]。
[8] 相关考证参见[2]中两篇文章。
[9] 第1-4龛为朝源观三清殿外四龛造像,已在另文刊布。见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江津区文物管理所:《重庆市江津区朝源观遗址新发现造像调查简报》,四川大学博物馆、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编:《南方民族考古》第二十六辑,北京:科学出版社,2023年,第148-185页。
[10] 耿纪朋:《道教三清图像源流考辨》,西安美术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22年,第93-122页。
[11] 《道门科范大全集》,《道藏》,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上海书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31册。常为道教仪式中请称法位时所启之神。
[12] 《宋大诏令集》,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484页。
[13] 《金箓设醮仪》,《道藏》,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上海书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九册,第89页中。关于此书的成书年代,小林正美根据该书出现“昊天至尊金阙玉皇上帝”与“第三十代天师虚靖真君”等内容,判断其成书于南宋初年。见小林正美著,白文译:《金箓斋法与道教造像的形成与展开——以四川省绵阳、安岳、大足摩崖道教造像为中心》,《艺术探索》2007年第21卷第3期。
[14] 《上清灵宝大法》,《道藏》,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上海书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31-32册。书中第五、十一、二十、四十三等多卷中均可见此神名。
[15] 《道法会元》,《道藏》,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上海书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九册,第31册。卷七十三、七十五中均见,亦作为请称法位时上启之神名。
[16] 萧军著:《永乐宫壁画》,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年,第175页。
[17] 赵伟:《道教壁画五岳神祇图像谱系研究》,中央美术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第27页。
[18] 张泽洪:《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傩文化与道教关系论略》,《贵州民族研究》2010年第2期。
[19] 胡天成、段明编著:《巴渝民俗戏剧研究》,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413页。
[20] 《黄箓五老悼亡仪》,《道藏》,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上海书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九册,738页下-739页。
[21] 《元始五老赤书玉篇真文天书经》,《道藏》,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上海书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一册,第774页中。
[22] 《太上感应篇》,《道藏》,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上海书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二十七册,第128页上。
[23] 《灵宝玉鉴》,《道藏》,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上海书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十册,第246页中。
[24] 《灵宝领教济度金书》,《道藏》,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上海书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七册,第538页下。
[25] 《上清灵宝大法》,《道藏》,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上海书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三十一册,第282页下。
[26] 《无上黄箓大斋立成仪》,《道藏》,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上海书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九册。卷六、卷十二、卷十九均见。
[27] 刘平:《庄子的“神化”——唐宋诏封庄子真人、真君的道教史意义》,《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2期。
[28] 刘康乐:《文始真人关令尹喜辩证》,《东方哲学与文化》2021年第2期。
[29] 王家祐根据遗址内保留的造像风格和碑刻题记,判断朝源观石刻的雕造年代可能在北宋,宫观则重建于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黄中幼、张荣华则认为朝源观三清殿内的道教石刻造像应是不晚于明代中期的道教石刻艺术中的精品。同[2]。
[30] 同[8],第61-74页。
[31] 四川大学国家级考古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安岳县文物管理局:《四川安岳县三仙洞摩崖造像调查报告》,《南方民族考古》(第十八辑),北京:科学出版社,2020年,第87-105页。
[32] 耿纪朋:《道教三清图像源流考辨》,西安美术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22年,第93页;胡良学:《大足石刻的老子和三清造像研究》,《2014年大足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重庆:重庆出版集团美术出版中心,2014年,第235-236页。
[33] 胡文和:《大足南山三清古洞和石门山三皇洞再识》,《四川文物》1990年第4期。
[34] 大足石刻研究院:《大足舒成岩石窟调查简报》,《大足学刊》(第六辑),2022年,第1-33页。
[35] 罗洪彬、刘志强、邓天平:《四川通江古佛洞一贯道石窟的考古调查与图像研究》,《形象史学》2021年第3期。
[36] 何雅闻:《四川地区清代墓葬建筑戏曲雕刻图像研究》,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9年,第16-18、24页。
[37] 同[35]。
[38] 同[7]。
[39] 罗楠:《川东、北地区清代墓葬建筑八仙雕刻装饰图像研究》,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8年,第31-32页。
[40] 符永利、付蓉:《玄武镇北,八仙护城——泸州神臂城的玄武石像与东门浮雕》,《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4期;齐静:《清代民间八仙图像研究》,《中华文化论坛》2020年第3期。
[41] 重庆市石窟寺专项调查工作领导小组编:《重庆市石窟寺专项调查工作报告》(2021年),内部资料,未刊。
[42] 同[2]王文。
[43] (清)宋灏修、罗星撰:《道光綦江县志》。
[44] 具体资料待另文刊布,笔者按。
[45] 张泽洪:《元明清时期全真道在西南地区的传播》,《文史哲》2015年第5期。
附记:参与江津朝源观遗址调查的人员有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牛英彬、邵星积、黄广民;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赵川、邓宏亚、余靖、干倩倩、郭振新;江津区文物管理所张亮、王世俭、丁燕飞、张廷良。简报线图由朱雪莲绘制。照片和建模由王铭、郭振新拍摄、制作。牛英彬、郭振新负责对调查资料进行整理。
本文原刊于《大足石刻研究》2025年第1期

执笔:牛英彬  郭振新

责编:千里草         
编辑:朴   真         
审核:林必忠
整理者简介:牛英彬,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研究所文博副研究馆员。郭振新,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博士研究生。

来源:重庆考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江津人才网

渝公网安备50010702500469号   渝ICP备2024038480号-1
Copyright(c) www.e47e47.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