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津在线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码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江津
查看: 2135|回复: 0

[人文历史] 古人怎么消暑?江津有份千年“古特产”

[复制链接]

1579

主题

1585

帖子

1万

积分

VIP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1230
发表于 3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重庆
640?wx_fmt=png&randomid=xv2y7ykj.jpg

提起江津特产,现代人脑海中往往会浮现出香甜酥脆的米花糖、醇厚绵柔的老白干。然而鲜为人知的是,早在1000 多年前的唐代,江津就有一种特产名动巴蜀,并且延续千年。它就是被记载“为时所重”、在志书典籍中留下独特印记的 “花竹簟”(diàn)。
PART.01   
唐代始载,明代续存

北宋地理志书《太平寰宇记》摘录有唐人段成式所著《游蜀记》中的一段文字:“渝出花竹簟,为时所重”。
段氏《游蜀记》成书于晚唐,全书今已失传。其间的记载,将“花竹簟”的历史追溯至唐代。“渝出”即“花竹簟”产自渝州,唐代渝州涵盖了今天的重庆主城区及江津等周边区县。“为时所重”表明当时的巴蜀百姓已将“花竹簟”视为珍贵之物。
而明代天顺五年(1461 年)官修《大明一统志》卷六十九《重庆府》土产部分,则更精准地注明:“花竹簟,江津县出”——将其明确为江津特产并载入官书史册。
640?wx_fmt=png&from=appmsg.jpg
天顺版《大明一统志》
除此之外,明代关于江津“花竹簟”的记载资料尤其丰富:明代嘉靖年间刊印的《大明一统文武诸司衙门官制》记载有:“江津县,土产,花竹簟”;明代万历年间刊印的《花史左编》记载有:“花竹簟,重庆府江津土产”;明代天启年间刊印的《广皇舆考》及明代崇祯年间刊印的《地图综要》皆记载有:“花竹簟,江津”。
以上古籍,都将“花竹簟”作为古代江津唯一的特产来介绍,并证明江津“花竹簟”至少跨越了唐、五代十国、两宋、元、明等时代,作为古代江津重要的名片,在巴蜀大地延续了千年之久。
PART.02   
清代失传,踪影成谜

时光流转,到了清代,乾隆版《江津县志》卷六《食货志》记载:“《通志》载,江津出花竹簟,今无”。“今无”二字,宣告了 “花竹簟”在清乾隆时期已不再生产。
“花竹簟”究竟是什么?“簟”音同“店”,意为竹席,从字面理解,“花竹簟”既可能是“用带有花纹或斑点的‘花竹’编织的竹席”,也可能指“编织有花纹图案的竹席”。但结合史料分析,前一种推测难以成立。清乾隆年间,普通“竹簟”仍记载在县志“货类”之列,且县志记载江津当时盛产斑竹、花斑竹、水竹、慈竹等十余个竹类品种,“花竹”这类原料并未消失;同时,重庆各县均有竹席编织产业,若 “花竹簟”仅是普通花竹所编,为何唯独它能成为官书记载的江津特产?
640?wx_fmt=png&from=appmsg.jpg
北宋《太平寰宇记》记载:渝出花竹簟,为时所重
由此可确定:花竹簟并非普通竹席,而是一种以繁复工艺编织出精美花纹图案的竹席。可惜如今并无实物传世,花竹簟具体工艺与样式已成谜团。但是,我们可以结合国内至今尚存的一些竹编工艺,大致窥探一下江津花竹簟的概貌:其原材料可能是以江津常见的慈竹或水竹等适合编席的竹类为主;通过控制火候炙烤竹篾使之变色、或采用染色、又或用颜色不同的竹类混编来呈现花编纹饰;其纹饰或许涵盖自然花卉、鸟兽虫鱼、几何抽象、文字器物等元素;它既可用作夏季卧具、席地坐具,也能覆于案牍或作为屏风、装饰品,极品的花竹簟甚至堪称古代的“奢侈品”。正是凭借难以复制的技艺壁垒,它才成为江津的标志性特产,被众多古籍所记载。
640?wx_fmt=jpeg&from=appmsg.jpg
图 | 宋代《槐荫消夏图》 | 来源于故宫博物院
“花竹簟”又为何在清代突然消失了呢?乾隆版《江津县志》是江津现存最早的古县志,成书于乾隆中期,距离明末不过百余年,花竹簟的消失,极有可能与明末清初的浩劫有关:史书记载,明代江津全县户籍人口基本稳定在 5万人左右,明末清初,江津遭受了长达数十年兵燹(xiǎn)与瘟疫的残酷侵袭,到清康熙六年(1667 年),江津全县可统计人口仅余 1032 人,相较于明代,人口锐减至不足 2%。彼时的江津,人烟罕见,而老虎成群。在这样的灾难之下,许多本土传统技艺也随之失传,“花竹簟”制作技艺或许就在其中。

PART.03   
巴蜀名产,江渊传奇

天顺版《大明一统志》仅记载了 16个当时的重庆地区特产,多为农副产品,而江津花竹簟与曾经是贡品的忠州苏熏席,作为其中记载的为数不多的手工制品,都是当时川渝地区的手工业翘楚。
与天顺版《大明一统志》刊印同时代的江津人、明代工部尚书江渊,为花竹簟增添了想象空间——这位在“土木堡之变”后力主坚守北京的护国功臣,天顺元年(1457年)被流放辽东,成化元年(1465年)被平反并回归故乡江津。其位于江津城区的府邸至今尚镌刻有成化皇帝亲题对联“北极勋臣府,西川相国家”。不禁让人联想:当年江渊赴京上任,是否携带了家乡的特产花竹簟?土木堡之变后,他是否在这方花竹簟上忧心着大明王朝的前途?晚年归乡后,他是否在花竹簟上构思过著名的“江津八景”诗篇?

PART.04   
千年竹韵,非遗焕新

尽管花竹簟已消失在历史长河,但江津与竹的故事从未结束。早在先秦时代,竹器就广泛应用于巴蜀先民生产生活各个方面;民国时期,竹木行业是江津县城 26 个大型商帮之一;上世纪 80 年代,竹器社遍布江津城乡;如今,江津城区仍有 “斑竹巷”“竹器街”等地名诉说着与竹器的渊源,而江津的塘河水竹席制作工艺作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正以另一种形式延续和保护着花竹簟的千年记忆。
640?wx_fmt=jpeg&from=appmsg.jpg
图 | 元代刘贯道《消夏图》| 来源于故宫博物院
从唐代巴蜀名产花竹簟,到今天家喻户晓的米花糖,江津这方水土,蕴育了生生不息的创造力。作为地方志工作者,我们肩负重任,唯有客观、真实地记录时代,才能使文明之火代代相传,为后人留下珍贵的历史记忆。
作 者:匡勇
作者单位:重庆市江津区地方志研究中心
图片来源:央视频、故宫博物院
【本平台刊发的信息仅为阅读、传递重庆地域文化之用,转载文稿版权归原作者或原刊发平台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或整改。】

来源:重庆地方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江津人才网

渝公网安备50010702500469号   渝ICP备2024038480号-1
Copyright(c) www.e47e47.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