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湖镇关胜村下山后,我们赶往长江对面的油溪镇,去探访另一座导航点在“江津区油溪镇三圣村”的渡槽。过了三圣社区山王店场后,很快就走上了青绿四野的乡间道,几百米后就看到了这座横亘在一条公路与一片稻田上的渡槽。
这座渡槽设计得很有型,与平常的肋拱式渡槽相比有自己的特色,特色就是柱墩上的肋拱由2个半圆拱、1个圆拱组成,很像一个笑眯眯的卡通脸。中间穿过公路的主拱左右各有一张“脸”,再往左右延伸,肋拱变成了一排2个,只剩下一双“眼睛”了。不过,这座渡槽整体看起来很可爱,尤其是从水塘那边看时,像两个笑哈哈的卡通人站在公路两边一起举手搭桥做游戏。
3个肋拱组成一个笑脸 这座渡槽大约有70米长,最高处约6米,共有3个主拱、10个肋拱。主体颜色还基本保持本色,尤其是立在金黄稻田中的那一段,黄绿色的稻草将原有的灰黄色衬得特别明亮,发出质朴又温暖的光;再与山坡上的一行行黄色的野草一起,组成了一幅轻快明丽的秋天原野的画卷。
整体看起来这座渡槽干净清爽,连野草似乎也不好意思在上面凌乱地生长,有几根飘扬在石缝中的小小的构树,也将自己收拾得干净利落,以免破坏了渡槽的帅气形象;几串刀豆花从其中一只“眼睛”里伸出来,将卡通形象变成了一位顾盼生姿的美女;转过去看,渡槽的一个柱墩旁有一丛刀豆,开着白色、紫色的花,有向外横展去寻亲访友的,也有向上伸展去仰望星空的,还有刚才那一串弯腰钻过拱洞探索世界的,真是——“刀豆攀枝向碧空,身披翠影韵无穷”。
刀豆花与果 走上渡槽,惊讶地发现槽渠里非常干净,似乎才流过了水的。我在这里观察渡槽时,正好一位村民也在渡槽上散步,说今天天气比较凉快,一个人出来走一走。向她打听这座渡槽的使用情况,她证实一直在使用,前不久才过了水的,说只要有需要,比如远处的鱼塘要灌水,或田里需要水,就会从此渠过水。听到这里,简直太开心了,难怪这座渡槽里里外外看起来都很赏心悦目,原来一直在使用中。
干净的槽渠与连接的水渠 我下到公路上再“全身”仔细搜索时,突然在中间那个渡槽主拱上发现一块长方形条石上刻着字,一共4个字,但风化严重很难辨认,只能认出最后一个字是“渠”。我请教那位村民,她很惊讶地说从来不知道这座渡槽上还刻了字,当然也不知道刻的是什么。
但她热情地帮我喊住了一位路过的村民帮忙询问,结果那位男村民也不知道,只是说他知道那附近的槽壁中还有一个蜂窝,并指给我们看,而且当时正好有几只蜂飞出来。这些严密砌筑的渡槽中,竟然还藏着蜂儿的家园。
后来我又询问一位在地里干活的年龄更大的村民,他说或者叫明灯渠或者叫龙塘渠,因为附近各有一座明灯水库等,但石头上刻着4个字,而且可以肯定第3个字不像是“水”字,他最后也没有更多的信息了。我努力辨认,前两个字有点像“丰收”,但第3个字实在是很难猜出来。希望有知情者告知。
另外,在水塘那方左边第一个主拱的上方,还有一块石头上刻了一个“5”。
刻了一个“5” 这座渡槽所在的那块稻田,那位村民大姐说还是有名字的,只不过她说的那3个字我没听清楚,似乎是“逮泥鳅”?连一块田都有自己的名字,那确实少见。而这块田似乎也不负众望,尽管已收割了一次稻谷,现在却又长了好多新稻穗出来。在网上查资料时,还看到一篇关于三圣社区的村民在春天时使用插秧机插秧的报道,如此大大减轻了劳力,我也是第一次看见插秧机的模样。
网上来源的关于插秧机使用的报道 除了稻田与红苕地,附近还种了些花椒与大豆,将这片乡野渲染得生机勃勃,满眼都是活力。坐在其中一个肋拱中拍照,会拍出一片丰收的风光。感叹时间过得真快,5月去看大足的渡槽时还看到村民正在插秧苗,6月看梁平的渡槽时秧田刚刚葱绿,如今却已收割完毕,真是“绿水油油记插秧,转头风露稻花香”。
花椒与红苕等
好美的圆拱 后来我记起曾有一位读者在我写的一篇渡槽文章中留言:“江津油溪到吴滩的路上有一段渡槽”,猜想可能就是这一座了。此处位于油溪镇三圣社区山王店场附近,所以将这座渡槽暂时取名为“油溪镇三圣社区山王店场渡槽”,期待有人知情那刻着的4个字后,再做修改,改回它的原名。
定位与地图 三圣社区以前为三圣村,三圣的得名原因是“从前此处有山王庙,名山王店,后建三圣宫,建场后名为三圣场”;油溪镇的得名:“因该地江边一巨石似牛,人称‘牛溪’;清代以溪两岸油坊多,取沃土如油之意改‘牛’为‘油’”。
航拍图撰文 刘萍 2025年9月8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