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津在线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码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江津
查看: 2421|回复: 0

[知名乡镇] 江津三圣:藏着张飞传说、古寺钟声与三星堆印记的时光村落

[复制链接]

2116

主题

2138

帖子

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5279
发表于 昨天 10: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重庆
在重庆江津的群山褶皱里,藏着一处名为“三圣”的社区。地图上它渺小得容易被忽略,踏入其中却像翻开一本立体的巴蜀史书——田埂夯土印着张飞筑城的传说,古寺钟声荡了六百年,而几公里外长江岸边的考古发现,更让这片土地与三星堆文明牵起了跨越三千年的纽带。

640?wx_fmt=jpeg.jpg
一脚踏进两千三百年:从战国城邑到今日村落

三圣的核心是“圣钟坪”,一座形似倒扣铜钟的台地。站在这里,脚下的土地藏着清晰的历史脉络:早在周慎靓王五年(公元前316年),秦灭巴蜀后,这片土地就被纳入江州县版图;三国蜀汉章武元年(221年),江州县分设乐城县,县治定在如今的油溪镇,三圣正是当时的核心区,这在《江津县志》与重庆档案馆的老舆图里都能查到实证。

此后朝代更迭,它或属江阳县,或归江津县,“川东要地”的身份始终未变。1993年,金刚乡与三王店乡合并为金刚镇;2004年金刚镇并入油溪镇,三圣最终以“社区”之名,在群山间延续着岁月轨迹。

640?wx_fmt=jpeg.jpg
圣钟坪上的传说:张飞筑城、颛顼争帝与文化附会

站在海拔503米的明灯山顶俯瞰,圣钟坪轮廓规整,独石鼓、马啃石、马腿崖等地名,都缠着上古神话——当地老人说,这里曾是颛顼与共工争帝的战场,岩石上还留着当年的痕迹。

640?wx_fmt=jpeg.jpg
最动人的是三国故事:建安十八年(213年),张飞率军入蜀,看中圣钟坪“四面环丘、易守难攻”的地势,计划在此筑城,还沿坪地边缘规划了十八处城门,这一说法在当地口耳相传,至今不少村民仍能指着田埂某处,讲起“张爷定门址”的细节。

不过据考古队实地勘察,田埂间留存的夯土棱痕,实为比张飞所处时代早约两百年的汉代遗存;油溪镇虽有石羊坝汉代城址,也未发现与张飞相关的文字或器物佐证。至于“十八道城门”,结合地形观察,更可能是自然沟壑与民间想象结合的产物——这些说法虽无实证,却为圣钟坪增添了跨越千年的传奇色彩,“张爷筑城”的故事依旧在田埂间代代流传。

还有人说北宋苏轼长子苏迈曾迁居于此,但查遍《苏氏宗谱》与地方史志,只找到苏迈曾孙南宋迁浙江的记录,并无他定居江津的痕迹——这更像当地人对文化名人的美好念想。

聂氏家族:地域荣光里的传说

圣钟坪深处的竹林间,有处叫“骑龙穴”的宅基地,当地传说是聂荣臻元帅的祖宅地,还说明末堪舆大师黄从龙曾在此“点穴”,称“必出贵人”。

但据《重庆珍档·聂荣臻早期故事》《聂氏族谱》及聂力《父亲聂荣臻》回忆录记载,聂帅确于1899年出生在江津吴滩镇石院子(今吴滩镇郎家村),这处清康熙年间的四合院,正是他童年生活的核心场所。关于家族葬地,其曾祖父聂世品葬于石院子宅前“鹤颈”处,属“仙鹤饮水”风水格局;民间流传的“壁上挂灯”古墓,实为聂帅七世祖聂大怀之墓,位于江津油溪镇三圣社区彭家山,因墓葬处岩壁陡峭、形如悬灯得名。

640?wx_fmt=jpeg.jpg
两者与圣钟坪均无直接关联,清明时聂氏后人回江津寻根,也无史料显示会前往圣钟坪祭祖——这传说,实则是当地人把“江津出元帅”的骄傲,融进了本土故事里。

这一叙事虽与史实有出入,却折射出江津民众对聂帅家族的崇敬之情。而无论传说如何,江津走出的聂荣臻元帅、中国首位女中将聂力、前四川省政协主席聂荣贵,早已让这份跨越时代的家族荣光,深深烙进了当地的文化记忆里。

640?wx_fmt=jpeg.jpg
三座古刹:钟声里的六百年

三圣的静,是被钟声泡出来的。能仁寺、明灯寺、云峰寺散布在圣钟坪上,晨钟暮鼓绕着山转。

- 能仁寺:藏在西侧竹林里,寺门“能仁古寺”匾额是清代道光年的,寺内一口明代铜钟高1.8米,钟身铸着《金刚经》和香客姓名。六百年过去,钟声仍浑厚得“三里可闻”,每年二月十九观音诞辰,川渝香客挤破门槛,寺外石阶的青苔都被踩亮了。

640?wx_fmt=jpeg.jpg
- 明灯寺:在圣钟坪最高处,因常年云雾得名。现存建筑是清代同治年重建的,大雄宝殿的木雕佛龛刻着“十八罗汉朝观音”,工艺细腻。寺后有株千年黄葛树,三人合抱都围不过来,树下石碑记着明代高僧在此讲经的事。

640?wx_fmt=jpeg.jpg
- 云峰寺:隐在东侧山崖,以幽静出名。寺里的明代“云峰禅林”石碑,明确写着这里是佛教曹洞宗修行地,和重庆考古队在金刚沱遗址群的发现刚好对上。山崖下的“观音泉”水很甜,至今还有村民专程来接水。

640?wx_fmt=jpeg.jpg
银丝面:七代人的烟火气

三圣的烟火气,全在一碗银丝面里。山王店的手艺从清代咸丰年(约1851年)传到现在,已是第七代。

这面讲究得很:只用本地“须须麦”,磨粉过三遍筛,和面必用山泉水,醒面要等四个时辰。最绝的是拉条,师傅手腕一转,一根面能拉到三米长,细得像头发丝,煮了不烂不糊,咬一口满是麦香。

现在这手艺要申报重庆非遗了,不少人从重庆市区开车一个半小时来吃。传承人总说:“案子从木头换成不锈钢,可十八道工序一道不能少——少了,就不是老辈的味儿了。”

640?wx_fmt=jpeg.jpg
梧桐土遗址:三星堆的“远亲”

油溪镇的地下藏着巴蜀文明的印记。位于金刚社区长江岸边的梧桐土遗址,离三圣社区约8公里,考古队于2022年,刨出一堆商周陶片和石器。

专家说,这些遗存属于三星堆文化晚期到十二桥文化早期,出土的小平底罐、高柄豆,花纹和三星堆青铜神树很像。这说明三千多年前,这里就是成都平原与峡江、江汉平原文明交流的节点,三星堆文化沿长江东传的痕迹,在这儿看得清清楚楚。


640?wx_fmt=jpeg.jpg
现在遗址旁立了保护碑,金刚社区的村民路过常驻足观察;而几公里外的三圣社区,老人们会把“三星堆陶片”的故事,和山王店银丝面的手艺一起,当成油溪镇的“老宝贝”讲给孩子听——这片土地的文明记忆,从来都是连在一起的。

夕阳把圣钟坪染成暖黄色时,能仁寺的晚钟刚好撞响。卖面老师傅收拾摊子,木案上的面粉印还留着;田埂上的老人摇着蒲扇,从“张爷筑城”聊到聂帅的故事,再说到长江边的老陶片,声音被风吹得忽远忽近。

这些藏在山里的时光,没刻在石碑上,就散在钟声、面香、笑语里。你若愿意走进群山,这片土地便会把两千三百年的故事,慢慢讲给你听。


640?wx_fmt=jpeg.jpg
来源:清风拂过的痕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江津人才网

渝公网安备50010702500469号   渝ICP备2024038480号-1
Copyright(c) www.e47e47.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