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庆江津的迈进味业晒场,上千口陶缸如列阵的古钟静卧其间,棕蔑竹盖下,酱醪与醋醅正经历着一场长达1500天的时光修行。作为拥有210年历史的中华老字号,这里延续着“日晒夜露”的古法酿造智慧,用时间践行着与自然的约定。
清晨的阳光穿透薄雾,酿造师傅掀开竹盖,木耙插入酱缸的瞬间,浓郁的酱香便漫溢开来。“这缸酱刚满800天,得趁着晴好天气多透气。”他弯腰翻动酱醪的手法轻盈却精准,既要让底层酱料充分接触阳光,又不能破坏豆子的完整形态。在迈进味业,这样的“照料”贯穿四季:春日控温制曲,夏日观色翻醅,秋日择时取油,冬日覆膜保温,老师傅们仅凭经验便能读懂酱缸的“呼吸”——泡沫的疏密暗示发酵进度,色泽的深浅传递成熟信号。 这场跨越四个春秋的酿造之旅,藏着自然与匠心的双重密码。精选的东北非转基因大豆经200余项指标检测合格后,与小麦、麸皮一同历经蒸料、制曲等十余道工序,方能入缸发酵。白天,西南骄阳将酱醪温度升至40-50℃,启动美拉德反应,让蛋白质分解为氨基酸,赋予酱料醇厚鲜味;夜晚,露水渗入缸中,促进耐盐酵母菌代谢,生成独特酯香。“阳光决定鲜度,夜露赋予层次,这是机器永远复刻不了的风味。”非遗传承人指着陶缸说,这些器具沿用传统工艺烧制,微孔结构能让酱料“自由呼吸”,正是风味形成的关键。 作为南派酱油的杰出代表,迈进味业的酿造技艺早已列入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1500天的发酵周期里,没有捷径可走:雨天及时盖缸防淋,干旱时适度补水保湿,工人师傅们的记录本上,密密麻麻写着每日的气温、湿度与酱缸状态。“曾有经销商劝我们缩短周期,说365天的酱油已经够好,但1500天的陈香,才是老祖宗传下的真味道。”迈进味业负责人坦言,这份坚持让产品虽产量有限,却凭借“色泽红润、酱香浓郁”的特质远销海内外。 如今,晒场上的陶缸不仅承载着酿造技艺,更成为文化传承的载体。书画家们在缸身创作酱文化主题作品,30米非遗传承壁画重现着“赤足踩曲、凭目测盐”的古老场景。当现代无菌灌装车间与百年晒场隔院相望,迈进味业正用“古法新酿”的智慧平衡传统与现代——既保留1500天自然发酵的核心,又通过科学管控确保品质稳定。 秋日的余晖为陶缸镀上金边,工人师傅逐一盖好竹盖,准备迎接夜露的滋养。1500天后,这些酱料将化作琥珀色的酱油与醇正的麸醋,走上餐桌。在迈进味业的院子里,时间从未被追赶,只是在阳光与微风中,静静沉淀成独属于重庆的风味记忆。
|